登 岳 阳 楼
杜 甫
洞庭湖
岳阳楼与洞庭湖
知人论世
杜甫,字 子美 ,河南巩县人,自 号 少陵野老,因他做过工部侍郎,又称
杜工部,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
人。代表作是 “三吏” 、“三别” ,真实 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
疾苦,因而被称为“诗史 ”,他与李白
李杜 齐名,并称“
诗圣 ”,被人誉为
读诗
1、听读:字音和节奏 昔闻洞庭水,今上岳阳楼。 吴楚东南坼,乾坤日夜浮。 亲朋无一字,老病有孤舟。
戎马关山北,凭轩涕泗流。
读诗
昔闻洞庭水,今上岳阳楼。 吴楚东南坼,乾坤日夜浮。 亲朋无一字,老病有孤舟。 戎马关山北,凭轩涕泗流。
chè
tì s
读诗
二二一、二一二
昔闻/洞庭/水,今上/岳阳/楼。 吴楚/东南/坼,乾坤/日夜/浮。 亲朋/无/一字,老病/有/孤舟。 戎马/关山/北,凭轩/涕泗/流。
chè
Tì
读诗
4、自由朗读
抑扬顿挫和舒缓轻重
昔闻/洞庭/水,今上/岳阳/楼。 吴楚/东南/坼,乾坤/日夜/浮。 亲朋/无/一字,老病/有/孤舟。 戎马/关山/北,凭轩/涕泗/流。
chè
tì
读诗
1、听读:字音和节奏
2、单读 3、齐读
4、自由朗读
抑扬顿挫和舒缓轻重
5、背诵
置身诗境
1、在吟诵中感知诗歌意象 及其特点 洞庭水、岳阳楼 吴楚、乾坤 孤舟 辽阔雄伟 开阔博大 孤单漂泊
2、借助联想和想象,置身诗 境,描绘诗歌意象和画面
3、展示成果
参考画面
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,今天有 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。只见 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,分布 于东南两边,苍茫无际的湖面上,波浪一浪 掀过一浪,向天边汹涌而去,大地长天、日 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,景象壮美极 了!回头想一想自己,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 给漂泊江湖的我,衰老多病的我呀,只有生 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。透过这浩渺无边的 洞庭湖,遥望关山以北,那里仍然是兵荒马 乱、战火纷飞;一想到这,靠在窗轩之上的 我不禁涕泪交流。
品诗
1、自主品析
你觉得诗歌的哪一联写得最好?试作 简要赏析。
品诗
2、深入透析:
①、吴楚东南坼,乾坤日夜浮。
②、戎马关山北,凭轩涕泗流
。
品诗
①、吴楚东南坼,乾坤日夜浮。 最传神的两个字是?写出了洞 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?
“坼”:洞庭湖波涛万顷、巨浪千 层,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 片,刹那间,乾坤摇动、天崩地解—— 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! “浮”:动态感,在诗人的笔下, 洞庭包容天地万物,并且主宰着它们的 沉浮,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 荡起落——一派壮阔的图景。 景色特点: 气势磅礴,宏伟奇丽
①、吴楚东南坼,乾坤日夜浮。
——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唱
气压百代,为五言雄浑之绝。 ——宋 刘须溪 已尽大观,后来诗人,何处措手。 ——明 王嗣奭
能够与之比美的,只有孟浩然 《望洞庭湖赠张丞相》诗中的“气 蒸云梦泽,波撼岳阳城” 。
②、“戎马关山北,凭轩 涕泗流”所蕴含的复杂情 感。
大历三年(768)冬,杜甫从公安(今 湖北公安)到达岳阳,到达之时正是深 冬。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,是年(769)诗 人已五十七岁。当时,诗人处境艰难, 凄苦不堪,年老体衰,贫病交加,再加 上北归无望,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 上,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。
诗歌先写登楼所见,再写由此引起的身世 之感,亲朋音讯全无,自己一身病痛,惟剩一 条孤舟,然后由个人推及到国家,近十年的安 史之乱,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。此后, 外族侵扰,藩镇割据,民不聊生,怎不令诗人 牵肠挂肚? 因而这涕泪之中,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, 有年老孤独的悲伤,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,也 有无以报国的自悼。
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
景
洞庭湖的广 阔无垠,烟 波浩淼与气 势磅礴。
情
孤独凄苦漂泊 忧国忧民
诗歌小结
本诗标题是《登岳阳楼》,但诗 歌并不局限于写“岳阳楼”和“洞庭 水水”。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 画,从大处着笔,吐纳天地,心系国 家安危,悲壮苍凉,催人泪下。时间 上抚今追昔,空间上包吴楚、越关山。 其身世之悲,国家之忧,浩浩茫茫, 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,形成沉雄悲壮、 博大深远的意境。
谢谢大家